温州有个“生娃专业户”,33岁生了9个娃,目标是凑齐12生肖。 她家一个月光吃饭就要花6万,超市买100斤大米加4桶油只够吃俩礼拜,洗衣液一次囤12桶才够用俩月——这日子过得比电视剧还夸张。
先给你们算笔账。 前几天刷到她家视频,20多口人围桌吃饭,桌上摆了整整十八道菜,锅包肉、清蒸鱼、红烧肉堆成小山。 嫂子在旁边念叨:“咱这顿饭够隔壁老王家吃仨月! ”买菜更离谱,鸡蛋得论箱买,一天啃光一板30个;去趟超市随便拿点零食、水果,结账就得4000多块。 孩子他爸赵万龙之前接受采访时说,光电费一个月就交2万,再加上每个娃学的钢琴、书法、游泳班,一个月开支八九万都是少的。
可这么能“造钱”的一家子,住的是温州6层别墅,负一楼大得能跑马,院子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,自给自足都没问题。 车库里停着五六辆豪车,保姆就有好几个,9个娃每人一间带书房的卧室,客厅大得能开家庭聚会。 有人说这是“豪门生子”,可人家真不是拆二代——孩子他爸赵万龙是万正电源集团老板,白手起家小学学历,现在公司年产值最高3个亿,还是温州乐清豫商商会会长。
展开剩余84%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。 那时候田东霞才17岁,从河南老家去温州打工,在服装厂踩了两年缝纫机。 经人介绍认识了赵万龙,男方家里穷得叮当响,4个兄弟姐妹挤在破瓦房里,自己小学没毕业就跟着亲戚跑运输。 按理说,这种条件在老家根本说不上亲事,可田东霞偏就看对眼了:“他人实在,干活儿肯卖力气,比我那些吹牛的相亲对象强多了。 ”
这话传到田妈妈耳朵里,老太太气得拍桌子:“你跟他去温州? 吃糠咽菜吗? ”可姑娘铁了心,18岁就跟着赵万龙跑了。 刚到温州那会儿,两人租住在10平米的隔断间,冬天漏风夏天漏雨。 田东霞怀孕了,婆婆从老家赶过来照顾,把攒了半辈子的鸡蛋、腊肉全搬过来:“咱不图别的,只要这闺女过得好。 ”就这么着,第一个娃出生了,接着是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到现在9个娃,个个白白胖胖。
有人问:“生这么多娃不累吗? ”田东霞倒说得实在:“我18岁生头胎,现在33岁,带娃早摸出门道了。 老大帮老二,老二带老三,孩子们自己就把事儿干了。 ”视频里常见这场景:5岁的小儿子蹲在地上给弟弟妹妹换尿布,8岁的大闺女系着围裙炒菜,厨房墙上贴满娃们的课程表,比有些家长的备忘录还详细。
要说最绝的,还是她的“生娃经济学”。 9个娃往镜头前一摆,自媒账号“真实农村生活”粉丝蹭到200万,拍个娃们排队吃饭的视频能涨10万粉。 广告接到手软,奶粉、童装、学习机品牌排着队找她合作,一年赚得比不少小公司老板还多。 有人酸:“不就是靠娃博流量? ”可人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——赵万龙的电源公司养着几百号工人,疫情期间给医院捐过发电机;田东霞的传媒公司招了十多个员工,剪辑、运营、客服各司其职。
不过话说回来,“存钱不如存孩子”这口号,真不是谁都能喊的。 前几天刷到个评论:“我家就俩娃,奶粉钱、学费、兴趣班,每个月工资刚够花,要是多生一个,房贷都还不起了。 ”这话扎心。 田东霞敢生,底气不光是钱——赵万龙对她掏心掏肺,婆婆把每个娃当亲孙,家里保姆阿姨随叫随到。 更关键的是,她知道自己要什么:“我就想看着一大家子热热闹闹,等老了坐院子里,孙子孙女围着打麻将,这日子比存银行有意思多了。 ”
现在网上总有人说“生育率低”,可看看田东霞家——不是没人愿意生,是得有条件生。 有人算过,养一个娃从出生到成年,至少得花100万。 普通家庭咬咬牙能供一个俩,三个四个就开始吃力。 田东霞家能养9个,背后是年收入百万的网红收入,是年产值3亿的公司支撑,是全家拧成一股绳的劲头。
前几天看她最新视频,9个娃挤在沙发上写作业,最小的那个趴在大姐背上睡着了。 田东霞端着水果盘走进来,挨个给娃擦嘴:“慢慢写,不着急。 ”镜头扫过墙上的全家福,11口人笑成一团。 这场景看得人心里暖乎乎的,可又忍不住想:要是哪天政策变了,要是生意赔了,要是孩子们长大了想单过——这热闹的大家庭,还能这么红火吗?
有人说,生育是女人的本能;可现实是,生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。 田东霞敢生12个,是因为她有底气;普通人不敢多生,是因为我们没底气。 不是谁都能像她这样,把生娃变成一门“生意”,把养育变成一种“享受”。 说到底,生娃这事,得量力而行——你有能力给娃好的生活,生再多都是福气;要是养都养不活,那不生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。
屏幕前的你,怎么看这事儿? 是羡慕她的一大家子热热闹闹,还是觉得普通人的生活更实在? 评论区聊聊呗。
发布于:辽宁省我要配资-高杠杆配资-炒股杠杆10倍-炒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