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文在小学毕业时具备中考的阅读写作能力。
回首孩子四年级寒假的时光,那时的我们正陷入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之中。小文对语文的学习仿佛突然失去了动力——三年级之前,语文成绩一直不错,孩子自己也对语文抱有浓厚的兴趣,阅读书籍、背诵古诗词一直兴趣盎然。
然而,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后,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。批注和阅读理解题成了孩子学习中的“拦路虎”。
课文能读懂,但一到做题时,却常常不知如何下手,课文批注不知从何写起,阅读理解题总是答非所问,甚至漏掉关键点。
以至于因为这样的困惑焦虑直接影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,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,可以这么说,这个阶段,孩子把学习当成了负担,体会不到之前学习的快乐;
从孩子角度,愿意学也想学好,但就是找不到问题或者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;
从家长角度,一开始一味的责备孩子的学习态度,可细心观察的确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无助,我们看到孩子眼中的困惑,内心同样备受煎熬。
展开剩余81%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:线下找老师辅导、购买辅导书、甚至天天让做阅读理解题,通过刷题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辅导课上,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似乎能顺利解题,可一旦回到家中独自做题,老问题又再次浮现。
这种“辅导依赖”让我们深感忧虑,孩子也觉得很奇怪,明明辅导课上自己也听明白了,可为什么自己单独做题就又跟之前一样呢?
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苦恼状态中,我们从一位朋友那里偶然得知了一儒老师。她的孩子当时初一,跟随一儒老师学习后,不仅对语文课重燃兴趣,阅读和作文也有了明显提升。
朋友虽然说的神乎其神,说用不了几节课,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都有明显变化,但自己仍将信将疑,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跟课。
一、初识精读
2024年1月23日,与一儒老师取得联系并让孩子开始跟着上精读课程。起初,我并未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当然了,精读课本身也不像其他课程那样直接教授“答题技巧”或“模板”,而是带着孩子一步步深入文本,从字词到句段,从结构到情感,慢慢咀嚼、细细品味。
孩子学得认真,但我却多少有些急躁:为什么在做阅读理解题看不到快速提升?甚至在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,我动摇了继续报课的念头。
但考虑到尊重孩子的想法,我还是会询问孩子的学习感受时,小文的回答让我很意外,说:“我知道怎么批注了,以前总觉得不知在哪做批注,现在能抓住重点了。”孩子的话简单却坚定,明确表示希望继续学下去。
这一刻,我意识到,或许是我太急于求成,而忽略了学习语文的本质——积累与内化。于是,按照孩子的意愿,坚持学下来。
二、精读的积淀
现在想想,精读课就像一场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,悄然滋养着孩子的语文素养。
这门课没有炫目的技巧,也没有迅速的成绩提升,但它教会了孩子如何真正读懂一篇文章,如何分析作者的意图,如何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……这些能力,短期内或许不易量化,却为孩子后续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学习第二阶段的精读课过程中,孩子的变化开始逐渐显现。批注不再流于表面,而是能切中要害;阅读理解题的回答也有了条理,尽管还不完美,但已经有了方向感。
更重要的是,孩子对文本的敏感度提高了,阅读时不再是“看过就算”,而是开始主动思考、联想和质疑。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,让我看到了精读课的价值——它不是在教孩子如何应付考试,而是在培养一种终身受用的阅读能力。
三、跨越瓶颈
进入五年级后,随着精读课带来的变化,我和孩子已不再满足上精读课,因为有了精读课积累,于是孩子开始上一儒老师的初中阅读满分班。
刚开始跟着上虽然有些吃力,但是孩子的自信心没有被打击,反而觉得很有挑战;跟着上了几节课后,有之前精读课的积累和阅读满分班方法的理解,孩子做题时不再迷茫,而是能清晰把握文章的结构、框架和思路,答题时有时几乎与标准答案一致。
同时,一儒老师精心挑选的阅读练习册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这些练习不仅贴合孩子的实际水平,还注重层次性和系统性,让孩子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。
更重要的是,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“为什么这样答”,而非仅仅告诉孩子“应该答什么”。这种启发式教学,让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维。
五年级暑假,孩子开始学习初中五类作文班。尽管写作水平仍有提升空间,但在选材、大纲搭建上已经基本没有问题。
我注意到,孩子写作时不再简单平凑字数,而是能运用精读课和阅读满分班中学到的分析方法,从多个角度挖掘素材,构建文章框架。这种能力,显然源于长期精读训练中培养的文本感知和阅读课上的逻辑思维。
四、反思与启示
1.尊重孩子的学习感受
作为家长,我们常常容易陷入焦虑,陷入到自我认知的一种状态而导致急于看到成果,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体验和节奏。
庆幸的是,我们最终选择相信孩子的判断,坚持让他在精读课上继续学习,如果当时因短期未见效而放弃,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突破。
2.重视积累性课程的价值
精读课看似“慢”,却是语文学习的根基。它不像技巧课那样直接提分,却能让孩子在深层能力上发生质变。
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,没有捷径可言,只有扎实的积淀才能支撑起后续的飞跃。
3.与老师保持沟通,获取针对性建议
在学习过程中,我们多次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和建议,这些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孩子的学习节奏,调整辅导策略。
虽然孩子还没有上文言文课,但在一儒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,孩子完成了初中课本古诗词的背诵,课外小古文100篇以及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训练,正是有这样的积累,孩子才有信心在六年级秋季跟着上初中文言文课程。
4.重复学习的重要性
我和孩子计划六年级秋季学习文言文、初中精读课程和复习作文课程,因为难点的攻克往往需要多次循环。
第一次学习建立框架,第二次学习深化理解,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。
如今,孩子依然坚持上精读课。我们深知,小学阶段时间相对充裕,正是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。
老师的课程所带来的,不仅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,这些将是孩子未来学习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在没有写这篇文章之前,总感觉孩子跟着一儒老师学了三年多,打算静下来心来写一下孩子语文学习的收获。翻阅与老师的聊天记录,发现仅仅跟着学习才一年半的时间。
虽然在之前走了一段弯路,那天再跟老师聊天时说,如果早跟您学习,我想等孩子六年级毕业时应该具备中考语文古诗词、阅读、作文的能力,一儒老师回答说,大点学理解能力上来了,依然会学的很快的,我相信小文在小学毕业时具备初中中考的阅读写作能力。
(本文作者为一儒老师学员家长,他分享了孩子成长经历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)
发布于:浙江省我要配资-高杠杆配资-炒股杠杆10倍-炒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